书评|离开匆匆生活:小叙“心理脱敏”——读《摆脱匆忙症》

文/丁丁


(相关资料图)

“慌慌张张”、“匆匆忙忙”,这类描写人们生活状态的叠词,生动又不失韵味。字词间的行为传递,似乎总令我们生起歇斯底里、天下苦之久矣的情绪起伏。紧绷的神经,让我们活得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为之苦恼,疲于奔命。

焦躁不安的心绪,如坐针毡,不十分忙碌起来,便无法安心。但,匆忙的生活,无序的体验,却会越忙越缺失安全感。

钉子心理互助组,写下了这本与焦虑、强迫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它带给我的感受,不单单是顿悟,还有久违的自我疗愈回忆。

▲《摆脱匆忙症》

匆忙症,在心理学中,拥有多种定义。最普遍的说法是,它是强烈且持续的紧迫感,是让人觉得时间不够用的难受之意。

想想,当自己的内心总在翻腾,做什么事都无法从中获得满足,便会快速完成任务,陷入慌乱,其间的质量与效率,难以估量。

平日的生活,我们总习惯于构想,想出一些可能在一瞬间完成的事情。可当大脑转得太快,亢奋状态下的回应,我们就容易失去冷静思考的能力。

匆忙之中,寄希望自己无所不能,好似随机提问几个匆忙的人,让他们回答这样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最快的东西是什么?”或许,有人会说飞机,有人会说火箭。我们不难看出,人对快慢的感知,来源于那一刻突然上头的狂喜,并非真实的内心所想。

这里,就将匆忙症的本质描绘得栩栩如生:匆忙时的内心所想,可以扭曲现实,把想象的速度当成现实的速度,幻想自己能够完美做好所有事。

笔触于此,令我闪回到曾经的匆忙体验——坐立不安的强迫行为,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我常常怀疑自己出门前忘记关门窗,亦或是没有倒完垃圾,担忧引来蚊虫,不自觉地折返回去再三查看,才会放心一些。

内心的匆忙无序,夹带着自我怀疑的念头,使我的行为与思绪反向而行。长期的心态警戒,虽是对自身安全威胁的感知,但感知过头,就会反复检查可能存在的威胁,在自我强迫中生活。

奔于改善自己的匆忙强迫,我找寻相关的心理咨询读物,从中获得解决困扰的办法。不得不说,我在知识库里,真找到了一个对应的方法——脱敏自愈。心理上的脱敏,即是先将行为展露在现实中,深刻体会自己在生活中的局限性,了解自己无法面面俱到的那一部分。

我鼓足勇气,走向内心,探究自己匆忙的深层原因。首先,回忆我每次的强迫行为,在反复检查窗户是否关紧的过程里,其实它们都关得好好的,可能只是偶然之间,虚掩了一个小缝隙,但这本身并不碍事。

我看到自己,在无法完全确定的事实中反复横跳,我猛然顿悟,是自己对安全生活的过度掌控,使得我产生反复检查的行为。

明白自己强迫的原因后,随后的脱敏,便是带着不确定性行动。由于我对安全生活过度掌控,那就试着半置之不理,减少重复次数。当我在强迫行为出现时,直截了当出门,时间够长后,已然无法折返回头,数小时后,便会慢慢忘却。

最后,减少对安全感的依赖。我与身边的同学、朋友建立连接,每日都投入到充实的学业上,还有数不胜数的精彩社交活动,用多渠道的丰富生活,减少对强迫的依赖。

通过实践上面的方法,我变得越来越安定,不再像以前那样匆忙强迫了。这时的我,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心理脱敏”,可以适应变化着的生活,接纳更多的不确定性。

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的匆忙,是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小概率威胁,是身不由己的偏执,顽固地坚信危险会降临。自我觉察的过程,亦是破解匆忙症的途径,令我停下匆忙的步伐,回到当下,释放潜能。

难得浮生片刻闲,唯愿我们都能找到心中的安宁,不被强迫的思维束缚,怀揣着一份松弛感,积极向上的生活。

审读:汪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