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环球动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沈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近日,财政部对2023年多项生态环保资金预算做出安排,涉及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总额达2475.82亿元。
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变化影响,税收收入减少,非税收入减弱,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紧缩财政收支,大力支持经济发展,积极让利于民,财政资金一度处于紧平衡状态。各地在财政保障压力之下更应珍惜生态环保领域来之不易的财政投入,深挖潜力管好用好财政资金。
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就生态环保投入而言,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区分轻重缓急,更加精准地围绕民生重点,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财政资金投入的重点。避免分散投入,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紧要处,集中财力解决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切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生态投入为民、惠民、利民。
明确投入主体责任是用好财政资金的前提。要坚定落实好生态环境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落实好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发挥好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基本原则,对市场主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亮出执法利剑,实施生态环保责任倒查等有力举措,改变靠政府兜底的治理模式。
长期以来,生态环保项目因公共属性突出,收益少或者无收益,大多依靠政府投入。要从根本上解决环保投入问题,就需要一方面优化支出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提高生态环保项目自身“造血”能力。近年来,生态环保领域推动实施的EOD项目、环保投融资项目等,有助于提高项目自身收益。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因地制宜继续加大对此类项目的探索力度,使财政投入从“输血”模式向“输血+造血”模式转变。
在投入方式上,宜减少事前补助,增加事后激励比重。实践表明,以竞争性评审推进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程都取得了良好的资金绩效。鉴于此,可以通过竞争性立项的方式分配财政资金,通过搭建比武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积极争取,事后对项目绩效目标好、实施效果佳的项目进行补助,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